刘攽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,出自诗书世家,祖父刘式,南唐时举进士,入宋后,官至刑部郎中。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。
这是个真正的学者, 学识渊博, 与兄刘敞齐名。
欧阳修称其“辞学优赡”、“记问该博”。苏轼在草拟刘敛任中书舍人的制书中称赞他“能读坟典丘索之书, 习知汉魏晋唐之故”。
他的著作极为丰富,除了《资治通鉴》外,自己独立完成的著作还有100卷。
其中, 最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有《东汉刊误》4卷、《汉宫仪》3卷、《经史新义》7卷,《五代春秋》15卷、《内传国语》20卷等多种。
更是是宋朝的著名诗人和文章大家, 留有《彭城集》40卷, 又著有《公非集》六十卷, 《文献通考》及《文选类林》《中山诗话》等。
正是因为他的学识地位,因此被赵顼委派来担任考官, 但是他虽然资历比吕惠卿要老得多,却因为不是王安石的人,因而不得不屈居吕惠卿之下, 因而这段时间一来, 与吕惠卿颇不对付。
当然, 他对王安石也不怎么对付。
前些时日, 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内容不好,想要进行科举改革, 有了一些讨论,刘攽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。
他是这么说的:“本朝选士之制,行之百年, 累代将相名卿,皆由此出, 而以为未尝得人,不亦诬哉。愿因旧贯, 毋轻议改法。夫士修于家,足以成德, 亦何待于学官程课督趣之哉。”
意思便是,本朝的科举实行百来年,很多名臣将相都是出之于此,现在你说它不好,这不是瞎扯淡么,别动不动的就要改革。
这话将王安石给气坏了。
吕惠卿看到几百份试卷送过来,深吸了一口气道:“诸位,这便开始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