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而苏轼颇为不满,而且颇为自责,他认为是因为自己力争让陈宓当状元的原因,所以让王安石记恨上陈宓,才有今日这一幕。
苏轼历来仗义执言,他认为不公正,便要去抗辩。
“官家,为何要让状元郎去江陵府那偏僻之处担任浊职?”
苏轼瞪着赵顼道。
赵顼心下有些虚,因为这的确不太符合惯例,但他不能认输,便正色道:“苏学士,你这说的什么话,江陵府也是繁华之地,怎么就成了偏僻所在?
而且这签书判官也不是什么浊职,苏学士不也担任过么,这签书判官是个培养人的好职务,正是因为朕对陈状元有期待,所以才让他去好好地锻炼,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,不就是这么个道理么?”
这话好似有道理,但苏轼并不认可,也是正色道:“状元进翰林供职才是正事,臣当年是因为考得差,不是状元,才要去地方任职。
哪有状元不进翰林,反而去地方的,而且,以状元的身份,即便是要锻炼,也可以在开封府锻炼啊。
只需要锻炼个一年半载,还是得回到朝廷中枢来才是道理,哪有远远打发去拿南方蛮荒之地的,若是不知道的人知道了,还以为陈状元是被流放的呢!”
听到苏轼说到这,赵顼也忽而有些醒悟过来,苏轼说的也有道理啊,若是陈宓这人无足轻重,这么处置倒也罢了,但陈宓毕竟是张载的弟子,自己这般做,恐怕张载那边也会有想法的,而且陈宓这个年轻人,赵顼也颇为看好的。
而且,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赵顼对于陈宓有一种特殊的欣赏,倒不是因为陈宓给他带来很多的收入。
当然啦,这个也是重要的原因。